2021长三角年度关键词|人才

本文转自:人民网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这一年,沪苏浙皖各扬所长、协同发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雄厚的

2021长三角年度关键词|人才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本文转自:人民网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这一年,沪苏浙皖各扬所长、协同发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区域发展充满活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人才源源不断流入长三角。过去一年,三省一市在招引人才方面也是各出奇招,不拘一格招才、引才、育才。

  

江海潮涌一年间。回望2021年,在长三角这片热土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民网浙江频道用“眼”和“笔”记录了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机遇与成就,用关键词共同回忆长三角这一年乘风破浪的高光时刻。“2021长三角年度关键词”系列报道第二篇聚焦关键词——“人才”。

  

  

浙江:开启引才加速度,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开启引才加速度,打造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全球人才蓄水池。如何吸纳来自全球的尖端人才来“浙”?早在2020年,浙江省就推出了顶尖人才“鲲鹏计划”,目标在5年时间内,针对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集聚100位左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灵魂人物”。

  

入围首批“鲲鹏行动”的7位顶尖人才,主要从事“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浙江大学光电学院博士生导师狄大卫作为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入选时年仅34岁。2018年,狄大卫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归国后前往浙大任教。在浙大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狄大卫带领团队研发有机与钙钛矿发光二极管,这是未来高清显示技术的核心部件,有望在新材料和“互联网+”等领域催生重要原始创新成果。

  

在项目经费、奖励津贴、事业平台等方面,“鲲鹏行动”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给予“一人一策”的支持,赋予顶尖人才充分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啃“硬骨头”,浙江省财政也将给予最高1亿元的项目经费,同时给予顶尖人才最高500万元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

  

“‘鲲鹏行动’突破常规,对资质尚浅但潜力巨大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也可提供重大支持,真正做到了不唯资历。”狄大卫感慨道,“正因为这份信任与支持,我们才更有勇气迈开步伐,尝试过去不敢尝试、更具挑战性的前沿研究。”

  

2020年浙江省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数创历史新高,其中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比上年度增长57.1%,位列全国第一。全方位引才用才育才,完善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浙江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的成效已经显现。汇聚全球英才,如何乘势而上?人民网浙江频道获悉,围绕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浙江省将实施“白名单”制度——“十四五”期间,用5年时间面向全球引进300位顶尖人才,其中青年顶尖人才100位。2021年,第一轮支持行动正式启动,将通过制定方案以及明确标准、程序和支持政策,遴选60位顶尖人才。

  

“列入‘白名单’的顶尖人才,在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基金项目、各类创新平台和科技人才项目中,都将获得长期稳定的支持。”据浙江省外国专家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意味着科研人员将免于为申请项目而奔波,可以把更多精力用于科研工作,享受更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打造人才引领优势,浙江省高度注重青年人才培养。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下称“浙江省基金办”)相关负责人说,2021年度浙江省基金资助项目负责人中,40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占比为80.8%,其中探索项目负责人中,35周岁以下、未承担过省级以上项目的青年科技人员占比为50%,并首次支持在站博士后申请省基金项目。这为吸引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落户浙江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谢志远介绍,浙江省通过邀请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推荐、建设浙江“院士之家”、实施青年人才攀登计划、推进“全国学会智汇浙江”行动等一揽子计划,让更多院士、专家等高端智力人才来“浙”创新创业,让更多浙江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成长成才。

  

1月7日,浙江省出台“5+4”稳进提质政策体系新闻发布会,也重点提到了如何帮助企业引进、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

  

浙江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孙旭东表示,浙江将通过实施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积极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高精尖缺”人才。

  

具体而言,浙江将对省领军型创新团队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处于重点支持领域且特别优秀的基础研究团队给予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所在地政府要给予同比例支持;对省领军型创业团队,主要通过政府创新引领基金、产业基金等方式予以支持。

  

江苏:建设人才强省,培养更多卓越人才

  

人才短板,“短”在人才;“卡脖子”,“卡”在人才。江苏省立足于科技、人才大省的先发优势和扎实基础,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奋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

  

江苏省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众多高校,是全国重要的人才高地。江苏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培育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高质量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让各类人才在江苏现代化建设中各尽其才、各美其美。

  

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南京大学启动了“科学之光”项目,邀请8位院士以及29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大一新生授课。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透露,校方希望通过课程引领大一新生遇见大师,感受科学价值、发掘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更大力度培养战略人才力量,既强调培育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又要求把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涵养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胡金波说,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南大结合立德树人、学科建设、科研攻关等发展布局,主动汇聚人才、持续培养人才、全面团结人才、积极成就人才,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

  

“关键领域人才供给不‘掉链子’,发展才能不被‘卡脖子’。”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看来,加快形成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建设人才强省的关键力量。

  

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江苏省科技厅将每年支持10名左右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战略科学家,加强探索性、原创性、前沿性研究,带动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每年支持1000名左右青年科研骨干开展创新研究,加快建设一支以35周岁以下为主体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更加注重培养既懂科技又通市场的科技企业家队伍,研究制定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意见,以人才强、科技强支撑江苏产业强、经济强。

  

“江苏202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域产业学院建设计划,设立30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依托这种校政企共建新模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行业、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江苏省将进一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工程实践,培养一批精于实操、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此外,江苏省还不断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不拘一格培养选拔人才,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从2019年开始,江苏在国内率先建立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认定政策,破除传统职称申报中的学历、资历、论文等“条条框框”,注重申报者的业内、社会和市场认可,支持人才直接申报考核认定相关专业高级职称。截至2021年10月,先后有1661名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获评高级职称。

  

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表示,近5年来,江苏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系列部署的基础上,从职称评定中的突出问题入手,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实际需求,破除“四唯”,突出放权松绑,出台实施一系列硬招实招。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从2016年的666.3万人增加到2020年底的884万人,新增217.7万人。

  

安徽:优化服务留人心,打造高层次人才“蓄水池”

  

光电领域资深科学家吴周令在全国多个城市考察一圈后,最终决定将创业公司设立在合肥,从事精密激光打孔技术及其在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的应用研究。为什么选择合肥?吴周令用一个小故事回答了大家的疑惑。当时来合肥考察时,吴周令腿部意外受伤,令他没想到的是,合肥市委领导不仅上门看望,还如数家珍地介绍起合肥的人才政策、营商环境,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你只管好好干,合肥全力支持你。”正是合肥市领导的这句话,坚定了他留下的决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吸引人才的不仅是创业政策、薪酬待遇的“真金白银”,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的“真心实意”。为了当好人才的“后勤部长”,安徽省上下各级领导带头联系服务专家人才,与人才建立起“有事就给我打电话”的紧密联系,把人才当成家人照顾,把人才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惦记,想方设法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各地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开通“人才专线”,主动靠前为人才提供“店小二”式服务,让“数据跑路”代替“人才跑腿”,“专员尽心”代替“人才费心”。

  

在芜湖,人才动动手指便可根据个人情况“一揽子”查询所有可享受的政策服务,一键上传申请,事项“秒批”“秒办”;在合肥,登录重点产业企业人才安居平台,人才仅需花10分钟在线填写资料,即可完成免费租房、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申请;在滁州,依托“智汇滁州”云平台,人才“一码在手”即可全方位享受“亭满意”营商敬才环境……通过各地积极探索,安徽省在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上不断取得新成效,人才服务从“面对面”递交申请,变为“键对键”私人定制。

  

环境优,则人才聚、事业兴。为了最大限度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安徽省通过加大政府购买人才服务力度,不断优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覆盖户籍签证、住房就医、配偶就业、子女教育、项目申报、创业辅导等覆盖人才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完整链条,服务内容更加精准、服务过程更加高效、服务质量更加贴心。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安徽省创新推出“皖江英才抗疫贷”专属融资服务,先后向140余家高层次人才企业发放超过8.6亿元低息贷款,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困难,帮助企业走出“寒冬”。

  

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到任伊始,就多次深入中国科大、“科学岛”等调研人才工作,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与人才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升格升级,编办、公安、外事、金融等7个职能部门新增入列,省委组织部牵头制定成员单位职责和工作规则,共同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真正做到“管行业也要管人才,抓项目更要抓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11项成果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居全国第三。“九章”原型机、量子显微镜、“质子刀”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江淮大地横空出世。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创新实现并跑领跑。2021年上半年,安徽经济总量入榜全国前十,合肥新晋GDP“万亿俱乐部”城市。

  

上海:打造人才“特区”,全周期培育创新资源

  

被誉为“魔都”的上海,一直都拥有着吸引人才的“魔力”。根据《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在毕业生首选城市中,上海居于首位,呈现毕业生净流入的状态。有数据显示,上海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75万人。这股“魔力”源自于上海作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经济产业实力和城市综合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之一,其所具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基础和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人才往往能在此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合适的就业岗位、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可以在相互支撑中发现新的机遇、新的方向、新的思路。

  

因此,上海的引才聚才并不依靠一味加码人才政策或者提供丰厚的人才资金补助,而是软硬兼施地构筑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引才聚才“强磁场”,形成人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上海拥有一批世界级和国家级科研平台、重量级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这些高能级平台载体成为了上海面向全球引才的抓手;同时随着上海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分工,上海通过国际科学项目、大科学研究计划、全球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发挥世界级人才极化和辐射效应,奋力打造全球高水平人才向往的事业之地。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上海2020年跻身全球创新城市第9名。连续19年,上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项在全国占比保持10%以上,2019年、2020年的一等奖占全国20%以上。近年来,上海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占全国总数的比例超过25%。正是这样的创新优势,使得科学新知、前沿信息不断在这里萌发、涌动、碰撞。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上海率先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部署,推动由领军企业等牵头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持续“授权松绑”,破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和用人主体“增动力、添活力”,释放创新源头活水。

  

受益于2016年提出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团队成为第一批提升“纸变钱”能力的科研团队。这所高校还对领军人才淡化个人考核,不以论文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并将学科、团队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纳入重点考核内容。同时,该校探索“团队整体考核”,使青年教师不受论文“捆绑”。

  

就在2021年11月底,上海市再次放松人才落户政策。2021年应届研究生毕业生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五大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符合基本条件后便可直接落户上海。“五大新城”降低落户门槛的举措,有利于让优秀的年轻人转变为上海市的优质资源,进一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上海在浦东新区、临港、张江等重点区域积极推进移民政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引入海外优秀人才、优化涉外营商环境、推动移民融入服务等政策,为来自全球的各类人才构筑宜居乐业的生态环境。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全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扩大“海聚英才”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大规模集聚海内外人才,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成为天下英才向往的机遇之城、逐梦之都。

  

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也在加速人才、资源、技术之间的流动,从而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东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举报/反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改@)。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