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城市在拼命抢人落户口,你去吗?

有的城市抢人口,有的城市抢人才。文|华商韬略周瑞华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谁对人更有吸引力?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上海急了?】2022年6月底,上海出了个王炸。6月28日,上海教委联合四部门发布了一个通知

这些城市在拼命抢人落户口,你去吗?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有的城市抢人口,有的城市抢人才。

  文|华商韬略周瑞华

  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谁对人更有吸引力?

  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上海急了?】

  2022年6月底,上海出了个王炸。

  6月28日,上海教委联合四部门发布了一个通知。在这个名叫《关于做好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有这么一条规定:

  符合基本条件的在沪各研究所、各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无需打分,可直接落户。

  这是一个月内,上海第二次降低落户门槛。

  6月7日,上海出台的政策是:世界排名前50院校留学生,可直接落户上海。

  落户大上海,从来都不是容易事。

  过去,非沪籍应届毕业生想拿到上海户口,要刷满72个积分。但这72分有多难,下面的积分表会告诉你答案。

  来源:上海积分落户网

  在一线城市里,深圳有好客的传统:“来了都是深圳人”,优秀的大专生来了也能落户;在广州,只要缴满半年社保,也可以落户。在上海,这种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而现在,上海为何一个月内连降两级门槛,敞开大门抢人?有一个答案是:因为人口外流严重,上海急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海每年的人口增量,在2015年以前,一直保持着双位数的增长率。2015年以后,增长率落到了个位数,在部分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更别提今年6月解封,上海出现的“离沪潮”。在媒体报道中,每天有上万人提着行李离开上海。

  在一线城市中,上海并不是唯一的人口负增长城市。从2016年起,北京常住人口连续5年负增长,2021年,北京常住人口减少了2.1万,“人口负增长”还一度上了热搜榜。

  这些“逃离北上广”的人,都去了哪儿?

  最近的人口普查显示,2021年,成都、杭州、苏州、郑州等“新一线城市”,都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其中,武汉人口更是一年暴涨120.1万。像昆山、深圳罗湖区、宁波余姚、佛山顺德这些国内著名的经济强市、强县、强区,更是迎来了人才争相涌入,名校硕博扎堆,的局面。

  在抢人这件事上,人才逆流,一线城市居然“不敌”二三线,这让人想不到,也让人想不透。

  【抢人,已经卷到了县城】

  最近几年,为了吸引人才,各地都没少下功夫。

  如果说上海用的是王炸,那很多地方已经动了核武。

  2022年5月上旬,重庆渝中区、无锡梁溪区霸气出手“抢人”:对获当地认定的最高级别人才,最高给予1000万购房补贴支持。

  ▲重庆渝中《“渝中人才”黄金十二条》

  在过去,也有不少城市为“抢人”,大肆撒钱,但就算是杭州、广州、深圳这些财大气粗的城市,最高也不超过800万。

  重庆、无锡一出手,瞬间就刷新了纪录。

  但只靠砸钱,力度还是不够,有时还要包终身大事。

  2021年,安徽省人社厅在“留皖大学生工程”中,提出了一个在皖大学生“婚姻帮扶工程”,“国家分配对象”不再是梦。

  为了抢人,各地搞噱头并不是一天两天。

  2017年,房地产市场陷入了低谷,各大城市都需要人口流入,来提振楼市,振作需求。

  这个打算,既照顾了当下,又着眼了长远。

  在眼下,那些年轻有为的大学生,就是一张张“行走的房票”。引进年轻人,就是“垄断”了一个人背后的“6个钱包”。

  中国人口面临“少子化+老龄化”的未来,年轻人将成为“稀缺资源”,本着年轻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提前布局,等于买断了他们未来的“购房期权”。

  于是,从2017年起,中国各大城市,都在齐刷刷地忙活一件大事——抢人。

  率先打响“抢人”第一枪的,据说是“九省通衢、千湖之城”、号称“东方芝加哥”的大武汉。2017年初,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就放出“5年留下百万大学生”的豪言,并把“抢人”列为“一把手工程”。

  成都、西安、杭州、天津等城市也不甘示弱,纷纷祭出人才政策新规:那边扫码就能落户,这边中专生来了马上上户口;这边中专生能落户,那边马上吆喝,租房就能落户……

  就差没直接去火车站拉人了。

  现在,这场抢人大战又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送钱大法,从过去的房补,已经蔓延到解决事业。2022年2月,浙江省下了一剂“猛药”——来浙江的大学生创业可贷10万-50万元,创业失败,政府兜底10万元。

  另一个新标志,是“抢人”已经卷到了县城。

  今年以来,广东省和平县、浙江遂昌县、江苏阜宁县和滨海县等县城,都公布“人才引进计划”,而且诚意满满。

  以遂昌为例,符合条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考第一分数段录取的全日制本科生,来了就奖励45万元,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奖励75万元。

  相比之下,深圳引进一个博士,也就补贴10万元,上海的诚意,就更拿不出手:5万。

  类似遂昌这样的县城,自知配套资源不如大城市,只能“掏心掏肺”掏钱,就是想说:

  抢人,我们是真心的。

  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从表面上看,也的确改变了人口流动的方向:

  2021年,四座一线城市人口总增长只有12万,不及过去十年年均新增人口的1/10,“逃离北上广”正在上演。另一面,是名校硕博士扎堆二三线,甚至县城。

  这似乎进一步坐实了:在抢人这件事上,一线城市干不过二三线。

  【潮水改变了方向,他们改变了选择】

  人口流动的背后,是一场正在发生的区域经济格局巨变。

  就在上海放出“王炸”的前一天,北京提出了“减量发展”的目标:未来五年,常住人口比2014年减少15%,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

  过去几十年,为追求经济总量,各城市对产业的引入态度大开大合,从高端到低端,“拿到篮里就是菜”。做大了摊子的同时,也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功能、产业过度集中。

  而在一线城市虹吸效应下,人才、资源又进一步往北上广深集中。两重吸纳带来的后果,是一线城市大多“臃肿肥胖”,患上了“大城市病”。

  以北京为例,这座面积平方公里的城市,在巅峰时期,挤进了218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达到1334人/平方公里,而像西城区等主城区,人口密度甚至超过2万人/平方公里。

  人口多资源少,政府在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方面负担很重,而这些资源均摊到个人,又显得资源匮乏。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上学难,新“四座大山”压顶,生活幸福感自然高不起来。

  ▲早高峰的北京地铁站

  而人口、资源的集中,与城市的经济增速并不成正比。

  2010年-2020年,四座一线城市GDP总和,在全国GDP中的占比,一直在12%左右徘徊,看不出有增长的弹性。

  一线城市压力山大的同时,超大城市虹吸效应,又在挤占着中小城市的生存空间,让区域经济越来越失衡。

  过去几十年,许多中小城市陷入“无产无人”的困境,名字挂着市,实际却像个大县城。

  把不必要的功能、没有优势的产业,外迁到周边区域。扶持那些经济基础较好、位于交通枢纽位置的二三线城市做大做强。既能缓解一线城市的压力,又能通过这些城市辐射、拉动区域经济,改变人口流向,承接一线城市压力,以至于成为新的经济引擎。

  这成了大小城市“两难自解”的新药方。

  2016年前后,北京、上海开始提出限制人口规模,委婉地“赶人”。

  于是我们看到,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搬了,西直河石材市场也迁了,留下的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产业却留了下来。这种限制人口规模,进行“减量发展”的路线,显然不能解读为简单的“一刀切”,而是有策略地“砍掉”中低端产业。

  上海的“抢人”,也选择了“掐尖”。通过争夺世界TOP50、复旦、同济等知名大学的人才,服务于它的金融、汽车、信息产业等支柱性产业。

  在同一时间,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这些既有区位优势,又有资源优势的城市,在国家支持下,开始朝着第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发展,也成了区域经济的“排头兵”。

  以成都为例,十多年前,它就已是互联网落户西南地区的第一站,腾讯、阿里、京东均在这里设立研发中心,多年的沉淀,成都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深圳和北京的数字经济城市,诞生了一百多家准独角兽企业。

  2021年,成都GDP同比增长8.6%,仅次于武汉,高于北京、上海、杭州和重庆。

  成都的发展,与人口的流入,几乎是同步的。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十年间净流入近600万,是重庆、上海、北京之后,第四个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

  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例如郑州、杭州、武汉、南昌、福州、西安、苏州,也大多是承接一线城市的新经济引擎:2021年,这些城市GDP的增速,大多超过了一线城市。

  这些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又能辐射周边地区,带动更多地级市、县市级的发展,催生它们对人才的需求。

  展望未来,中国的城市人口争夺战依然会持续,各地城市或许还会放出更大的招。

  只是,城市打动和吸引人的,除了户口、补贴等等抢人时的政策和措施,也更要功夫在平时,除了硬条件,也还有软环境。

  当一些城市防疫“层层加码”时,一句“可随时正大光明地来”也能温暖不少人心。

  【参考资料】

  [1]《每经热评|北京“减量发展”带来什么启示?》每日经济新闻

  [2]《重塑城市会客厅!中国大城市的“抢人大战”,升级进入2.0时代》智谷趋势

  [3]《上海降低落户门槛,可能意味着一个新时代》九边

  [4]《抢人大战落幕了?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调整落户政策》中国经济周刊

  [5]《这场城市大战,或将深刻改变中国!》华商韬略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改@)。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