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百万,月薪三千,失去光环海归的未来在哪?「一心博士」

视频请见下面链接:留学百万,月薪三千,“海归”为何变成“海废”?【一心博士】今年过年你回家吗?身在国内的我们还有考虑空间,但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小伙伴可就有点悲催了……据说国外最新的养蛊产物“奥密克戎”

留学百万,月薪三千,失去光环海归的未来在哪?「一心博士」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视频请见下面链接:

  留学百万,月薪三千,“海归”为何变成“海废”?【一心博士】

  今年过年你回家吗?

  身在国内的我们还有考虑空间,但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小伙伴可就有点悲催了……据说国外最新的养蛊产物“奥密克戎”已经扩散到了89个国家(地区)。

  哎,出门在外,安全第一。

  最近两年博士感觉回国发展的留学生比以前多了。但这种意料之外的回归,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际遇。很多人以为回来就能降维打击,没想到飞机落地就卷起来了?

  出国花费200万,回来月薪三五千?对!就是这么尴尬!面对此等落差,有一群海归人甚至在某瓣上建了一个3万多人的小组,名字就叫“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成员自称“海归废物”,简称“海废”。

  1、海归怎么就成“废物”了?

  2、每个时代的海归各自有什么历史使命?

  3、未来的海归们将要何去何从?

  这些自我调侃为海归废物的年轻人真的是“废物”吗?并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是去国外野鸡大学买了个文凭,而是正经世界名校毕业,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不是真找不到工作,而是无法接受留学投资一两百万,月薪只有“三五千”。所以宁可宅家或是做兼职。

  这背后的原因,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出来,那就是人越来越多!2019年我国各类海归人数达到了58万人。

  到了2020年,留学生回国人数同比增长了33.9%。海归找工作的时间大大延长,超过3成的人要花4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找到工作,即便找到也不满意,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待遇低于预期。

  曾经海归可是典型的香饽饽。国内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叫“落实就业”,海外回来的叫“人才引进”,工资待遇更是天差地别。还出过一个新闻,某大学在招古汉语专业的老师时,也要求必须要有留学经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归的优势都是相当明显,一张听都没听说的外国大学文凭都比清华北大的好用,要是什么剑桥牛津,哈佛耶鲁,那就更了不得了。

  不过现在这种光环正在消失,虽说留学经历仍然可能是项,但是用人单位不再只看一张外国学位证就对你高看一眼。

  他们会去看你的毕业学校,学的专业,甚至会去查找你的指导老师。

  2020年海归中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超过70%,而同年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还不到三分之一。

  两批人里,海归的硕士含量明显更高,但好像也没带来什么更明显的就业优势。当然有一说一,两边硕士的“含金量”也不一样。因为国内外学制不同,国外硕士相对好读,国内则不用说,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你们也知道。

  不过海归光环的褪色仅仅是因为海归人数变多吗?恐怕没有那么简单。这就要从海归的历史找原因。

  中国的海归是在西方列强的火炮下产生的,从诞生之日起,海归的命运就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

  从大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海归们曾像一个个火种,身负国命站在时代的浪尖。

  1872年8月,一艘轮船驶入旧金山港,从船上走下了30名年龄从10到15岁不等的男孩。

  留美幼童

  这些孩子是清政府选派的“留美幼童”,他们坐上了贯通北美的蒸汽火车,前往坐落着哈佛、耶鲁等名校的新英格兰地区,代表中国的年轻人开启了一段全新人生。

  他们接受西式教育,学英语、吃西餐,穿美式服装,学习一切曾经被污蔑为“奇技淫巧”的现代技术。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和工业文明的差距,心里时刻铭记使命重大。

  就像有部电影里说的: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截图

  而他们就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成规模的留学生。作为洋务运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派出留学生“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地主阶级的精英官僚,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试图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次尝试。

  遗憾的是,当时的清政府并不能真正接受新世界。1881年,原定15年的留美计划被强行中止。回国后,他们也并没有得到重用。

  不过作为中国最早亲身接触西方世界的人,第一代海归拥有当时中国社会最先进的知识和最开阔的视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所在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像是詹天佑、严复、萨镇冰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直到清末新政,为了给自己续命,清政府再次选派留学生。民族危亡的关头,这些留学生承担了救亡的任务,他们急切地在每一个国家寻找救国方法。

  至于成效,我们看一下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明白了:黄兴、宋教仁、蔡元培、鲁迅等。大清亲手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别问,问就是大清已经德不配位,不能当“代言人”了。

  民国时期呢,出国留学的门槛进一步降低,那时候开始流行“教育救国”,留学人数稳步上升。

  除了公派外,还出现了“勤工俭学”这一条新的路径,让很多家境并不富裕的青年有机会走出国门,这其中涌现了很多我不说你们都知道是谁的伟人,比如我的法兰西岁月啦等等,懂得都懂哈。

  那是中国的觉醒时代,海归们把各种西方理论引进国内,和国内的先行者产生共鸣,这其中就有马克思主义。

  转折发生在抗战爆发,目睹了中日之间巨大的差距后,以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等人为代表的青年纷纷出国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从左到右: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

  在新中国成立后,正是他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的现代科学体系。

  建国以后,又有一大批海外学子,放弃高薪豪宅,甚至是先进的科研条件,突破重重考验九死一生回到祖国,参与建设。而这就是另外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了。

  可以说海归是那个时代的火种,为了古老的中国点燃了思想和现代科学的火焰。

  改革开放重新打开国门后,我们需要与国际“接轨”。海归这一次成了“桥梁”,还基本是单向桥。

  从早期的公派到后来的自费出国,出国的人数与日俱增。2019年,仅在美国就有名中国留学生。

  这次,属于海归们最好的时代来临了。各行各业,海归都成为了宠儿,因为没有中国人比他们“更懂外国”。

  在这种氛围下,海归们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光环越来越亮,也就更加刺激优秀的人才出国留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成了留学的预备班,新东方之类的出国培训机构快速成长,而刘亦婷这种早早被海外名校录取的人更是成为了那个时代学生们的偶像。

  刘亦婷,1999年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

  不过有利必有弊,这种长时间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很容易让海归们陷入沦为西方理论搬运工的路径依赖,因为这实在是个难度不大又很有赚头的工作。

  渐渐地,不少人出国不再是为了学习知识或是增长见闻,而仅仅是为了一张海外文凭,毕竟,只要有这个东西就足够了。

  外国投机者迅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大量“野鸡大学”出现,一些正规大学也搞起了特供中国留学生的专门学院,服务中国留学生甚至成为了某些地方的支柱产业。

  不过这些负面新闻只会影响到少数能力较差的人,并不会波及到那些真正学有所成的海归。海归地位全方位下降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社会已经发生改变,时代赋予新一代海归的任务已经悄然改变了。

  “接轨”的出现源于,曾经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差距巨大。那时的我们果断放低姿态,努力向发达国家学习发展经验和先进技术。

  当外国的标准成为唯一的答案,“中国=落后,外国=先进,中国和外国不同那一定是中国错了”的观念,就成了当时很多人的惯性思维。这也是“夏令营”“下水道”等公知文一度盛行的时代原因。

  在这种共识的影响下,一些走出去的人认为外国更加美好,连“空气都是香甜的”,再加上中外生活水平的曾经存在巨大差距,很多人都选择留在国外,毕竟在洛杉矶洗盘子赚得可能都比在国内多。

  有一部暴露年龄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很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美的差别。

  《北京人在纽约》截图

  所以在当时,愿意学成归国的人凤毛麟角,捡到就是赚到,还有资格抱怨?你不乐意?人家海归还不乐意呢。

  不过既然“接轨”是时代的产物,那当时代改变时,“接轨”自然也会逐渐落伍。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人们逐渐开始尝试平视西方。

  这时,单向的“接轨”的问题开始暴露。比如很多西方理论完全不适用于中国,比如西方对中国带有歧视性的刻板印象,又比如某些国家在交往之中那不可言语的傲慢等。

  单向“接轨”的时代逐渐接近尾声。

  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和2020年新冠疫情彻底打碎了曾经的滤镜。

  前者赤裸裸地展示了,西方国家所谓的“友善交流”是建立在优势地位不可挑战的前提上,只要他认为你是个“威胁”,就会全力摧毁你,甚至不惜破坏它自己建立的规则;

  后者则把发达国家强大的幻象彻底击碎,那是西方依靠舆论霸权和学术霸权花费了几十上百年才建立起来的。

  这两次事件比任何宣传都好用,整个中国社会对西方世界的认识都被刷新了。

  So,单向接轨的时代结束了!海归的命运也在时代的洪流之下注定转向。

  今天你会发现,对于海归,社会的关注点重新聚焦在了真实的能力而不是所谓的光环。海外留学和工作经验依然是重要的项,但不再是决定性因素了。

  但转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现在的这批海归,童年时外国被神话,海归被推崇,不可避免地对未来的抱有高期待,再加上部分长辈尚未转换的心态,也会对他们产生额外的压力。

  可时代变了,前朝的剑自然不能用来斩本朝的官,时代的错位注定了所谓“海归废物”的出现。

  他们现在面临的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想中国近代留学的开端正是李鸿章口中中国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从来只有个人去适应时代,而没有时代来迁就个人。

  未来中国不可能回到单向“接轨”的时代,只凭一张外国文凭就可以包打天下的日子再也不会回来了,但是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是不会中断的。

  海归们依然拥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放平心态,中国社会虽然竞争激烈,但同样机会众多,是金子总会发光,想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沉重的时代包袱不再需要海归们独自承担了。

  出国留学渐渐的回归它本来的意义:学习知识,增长见闻。

  留学也将成为一条增长个人价值的常见途径。其实,没有光环的海归才是海归本来的样子。

  好啦,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喜欢的小伙伴多多点赞、关注吧。

  参考文献:

  1.2020年海归就业创业研究报告

  2.当代中国留学制度研究于海峰

  3.近代中国留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闻文

  4.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戴学稷

  5.清末留学政策研究刘学琴

  6.詹天佑与晚清商办铁路孙自俭

  7.中国留学生研究的历史考察李喜所

  8.光环退却海归求职还要看能力郭娜

  9.跨出国门——中国开放留学三十年李柯勇

  10.社会平视“海归”是时代进步游永恒

  11.“海归废物”,可以自嘲更要脚踏实地常莹

  12.海归崇拜”的时代过去了,不是坏事张丰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改@)。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